川南在線 發布時間:2023-07-22
01
最終90%以上的職工都投票同意了
講述人:
醫院原院長王明杰教授(1998.1-2002.5)
★建院初期,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醫院的院區與住院部只能選址忠山狹小一角,前面是附院,后面是學校,我們困在中間動彈不得。隨著時代的前進,院中辦院的困境成了阻礙醫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忠山院區
上世紀末,醫院黨政班子認真分析瀘州市醫療機構分布狀況與城市發展前景,經過多方調研,反復論證,統一了思想認識,確定了向城北尋求發展的改革思路,得到了學院黨委和省中醫管理局的肯定。正好2000年,瀘州市制定了加快城北新區發展的建設規劃,并在城北新區建設藍圖中規劃了一塊40畝的醫院用地。從市里相關人士口中得知這個消息后,班子決定全力以赴爭取這塊地。我和劉平書記連夜向學院領導做了口頭和書面報告,申請去城北建新院區。拿到批復后第二天便向瀘州市國土局遞交了正式申請。由于我們是第一家申請用地的醫院,而且有瀘州醫學院領導明確支持,所以很快得到市里批復同意征地,并按22萬一畝的優惠價購買土地,一月內全額付清。
從市政府回來后,班子立即召集相關職能部門開會商量購地事宜。按市政府定下來的價格,40畝地需要資金880萬元。財務科長說通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勤儉辦院,醫院積累的資金可以全額支付,不至于影響醫院工作正常運行,只是買了地之后所剩無幾,需要過緊日子,今后修建必須依靠貸款才行。經過認真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機會難得,不容錯過,辦公會決定如期付款購地??紤]到事關重大,應當告知醫院職工,于是在院周會上公布了城北征地建新院區的計劃并廣泛征求意見。沒想到不少人持懷疑和反對態度,認為買地用盡了醫院資金,按照當時醫院的業務收入能力,根本無力修建新院。第一次民意測驗投票結果,支持征地者不到半數。
城北院區
針對這種情況,班子研究認為,群眾的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機會稍縱即逝,應當讓員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不能只看到當前的困難,輕言放棄。于是組織開展了一場醫院如何發展的大討論,反復給大家做工作,放眼未來,解放思想,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會。我同劉平書記在《瀘州醫學院報》上發表了“跨過沱江謀發展,走出忠山天地寬”的署名文章,分析了醫院面臨的困境與機遇,闡述了去城北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醫院又分批安排職能部門負責人與臨床科室主任、護士長到城北現場實地考察,一些職工也跟著前去參觀。當時醫院規劃地址是一塊山坡,地處城北新區最高處,北面、西面還是一片荒蕪農田,但距建設中的學校新校區只有1公里左右,南面的墨香苑、金諾小區已動工修建,南光路、香林路南段基本成形,春暉路挖出了一小段路基,供電局正在附近安裝變壓器,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讓人很受鼓舞。
城北院區
回到醫院后,我們又抓緊給職工做思想工作,耐心聽取大家的意見,解答各種疑問。一個月后再次組織民意測驗時,最終90%以上的職工都投票同意了。到約定付款時間,我才放心簽字全額支付880萬元購地款,在城北新區拿到了40畝珍貴的土地。后來下一屆班子又將旁邊聯通放棄的24畝規劃土地買了過來,這就有了一共64畝城北院區用地,為醫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02
背著鋪蓋卷住在醫院
講述人:醫院原院長楊思進教授(2008.11-2020.8)01
“新院建設調規調概,這條路異常艱難”
1987年,當時醫院只有0.9萬平米。后來為了醫院的發展,醫院打算在城北購地建院。在肖院長任職期間,城北規劃了7萬多平米、一棟大樓(一期工程18層)、600多張床位,當時已經打了地基,但是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又正逢班子換屆,新班子接手后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集資、融資、購買地方債券等方式籌款,協同全院職工的攻堅克難,工程建設終于得以復蘇。
城北新院建設前的地貌
城北新院第一住院大樓封頂
在一期工程建設中,我們領導班子思前想后,一致認為一方面醫院位于川渝滇黔結合部的關鍵部位,另一方面醫院作為高校的附屬醫院,幾百張床位遠遠不夠,這樣的規模在省內的影響甚微,更何況國內,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我們毅然申請調規調概。我深知這條路將走得非常艱難,但是全體領導班子不畏艱難,挨著一個一個去找瀘州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通過反復匯報、協調,相關部門最終同意了調規調概,增加容積率,才有了現在24層的第二住院大樓和29層的第三住院大樓。
“等級醫院創建,背著鋪蓋卷到醫院住”
2005年,我剛任醫院業務副院長。當時“三乙”復評專家給了兩個月的時間,要求我們限期整改。醫院領導班子就號召全院職工,齊心協力,共克時艱。記得當時很多職工包括我都背起鋪蓋卷到辦公室住,希望積極整改醫院建設中不足的地方。在全體職工和領導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終不負眾望,醫院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三乙”復審。
通過“三乙”復審后,我馬上提出創“三甲”。在那個時候,大家還覺得“三乙”才剛剛通過,還想創三甲?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但我想有了“三乙”的基礎,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當時正好是城北新院即將開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沒有放棄“三甲”的創建,專門成立了創“三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嚴格的時間進度表,將創建指標細化分解到每個部門,甚至每個員工,全院上下都行動起來了。還記得2010年7月24日城北新院門急診開診,開診不到一個月,8月16日,就迎來了“三甲”評審,在嚴格的管理制度把控和任務細分下,醫院不負眾望,順利通過“三甲”創建?!叭住眲摻ǔ晒?,全院職工士氣高漲。到2012年5月,四川省把我們作為唯一一家試評單位參與到國家“三甲”的評審中,醫院也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與此同時,省上的領導提出全省的醫院要向我們醫院學習。
“建設新院的同時,想法設法引進人才”
搬到城北新院初期,醫院只有兩三百人,大家都質疑我們修這么多樓,人哪里來呢?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考量過并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建設醫院的同時,兼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一方面,加強對醫務人員業務能力的培訓。醫院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醫師和護士規培,安排了各種培訓;另一方面,秉承“不拘一格聚人才”和愛才、惜才的理念,把目光瞄準碩博士人才和專兼職教授。但醫院剛剛搬到城北,各方面條件有限,底子薄、基礎差,很多人比起我們更愿意選擇到大城市去工作。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沒有放棄對他們的培養,一如既往地關心他們、支持他們,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在通過找本人做工作、找家人做工作,甚至多次登門拜訪,還是有很多人被我們感動了,最終選擇了我們醫院。包括后來聘任的一些高層次人才,比如李兆申院士、顧東風院士等,瀘州市及學校領導都帶著我們多次拜訪,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最終引進了不少人才,為醫院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春節加班加點,準備項目申報材料”
從國家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到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再到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等等,這些平臺的建設都離不開全院職工的努力,尤其是一些關鍵部門,大家日常加班加點,毫無怨言。
我印象很深的是2017、2018年的這兩個春節,醫院申報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大家放棄春節休假時間,改材料、做PPT、做評審資料,連著好幾天一直加班到凌晨兩三點。在這兩個春節期間,大家把醫院當成自己家,為此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心血。正是因為全院職工的齊心協力、共同努力,醫院的發展也越來越好。
(來源: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編輯:邱果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